|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图书分类 > 法律法规 > 人大法律评论: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特辑(第15辑) |
 |
本辑要目: 论我国法制发展中的实验主义进路 马俊彦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实证研究 赵兴洪 企业设立的地方竞争:缘由、失序与衡平 周游 论“知道规则”之“应知”——以故意/过失区分为视角 胡晶晶 优化政府规模的制度实践 王理万 所有权保留制度的解构与重构 李运杨 卷首语 2013年11月9日至11日,“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法学)”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执行承办,《人大法律评论》编委会、明德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秘书处协办。论坛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发展”。《评论》特为此次学术论坛开辟特辑,登载本次论坛部分获奖论文。 《评论》特辑由15篇论文组成。作者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威海)等。在此,我们对诸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祝贺。 本辑设有“基础法学”与“部门法学”两个栏目。 “基础法学”栏目刊登了四篇青年才俊的作品。张玉洁博士生的《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经济分析》从法律文本的模糊适用切入,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论证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时必须合理的配置法律资源,立法方案的选择须符合公众的理性预期。马俊彦博士生的《论我国法制发展中的实验主义进路》以转型中国社会为分析背景,探讨中国法制发展中的实验主义进路合理性,认为实验主义进路是一种理性的法制进化模式;同时也是法制移植的科学方法。董静姝博士生的《从计划生育的困境论家价值对我国法律体系的意义》从具体秩序思维、整体生命存续和完整的生命形态三个方面考察了家价值在我国社会发展和法律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导致“家”在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发生崩塌的计划生育无益于我国未来社会与法治建设。王理万博士生的《优化政府规模的制度实践》认为优化政府规模与强化国家责任并非根本冲突,主张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分国家、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建立规模适中的服务型政府,并提倡引入公法人的概念,建立以预算为导向的控制方式,减少行政层级,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寻求优化政府规模的新动力。 “部门法学”栏目刊登了十一篇优秀作品。赵兴洪博士生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实证研究——基于444例样本的分析》通过对444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的统计分析,论证了立法机关应在保持民间金融活力与维护金融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同时作者主张应当重构集资犯罪以保障经济社会的金融稳定与发展。胡晶晶博士生的《论“知道规则”之“应知”——以故意/过失区分为视角》探讨了“知道规则”的适用界限,主张 “指导规则”应仅限于“故意侵权”;同时作者建议采纳狭义的“应知”概念,将“知道规则”限定于“故意侵权”。赵尧博士生的《民事赔偿优先制度的检讨与发展——以〈公司法〉第215条为线索》指出了《公司法》第215条的立法技术存在着责任主体范围过小、责任的产生基础单一以及该条并非通说所谓的“法条竞合”等问题;以该条为基础检讨民事赔偿优先制度提出了完善《公司法》第215条的建议。王彪博士生的《刑事诉讼中重复供述的排除问题研究》通过分析排除重复供述的理论基础、具体范围、可采性因素以及具体程序,探讨了审前重复供述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下的适用问题,并以法院独立司法作为排除重复供述问题的归结点。贾占旭博士生的《入户盗窃行为性质及未完成形态的认定——以复行为犯理论为视角》从复行为犯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入户盗窃的行为性质,并以该理论为基础解读入户盗窃应属结果犯。黄志慧博士生的《国际私法立法模式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对国际私法立法纳入民法典之反思》探讨了国际私法立法涵盖的内容及其应按照何种内在逻辑体系展开、民法典中国际私法与民法实体法的关系、一国国际私法立法传统与立法模式的选择之关联等重要理论问题,论证了我国将国际私法立法作为民法典中单独一编之做法不足取;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仍然应当走剥离于民法典的独立的法典化道路。周游博士生的《企业设立的地方竞争:缘由、失序与衡平》指出在企业设立的地方竞争中应当寻求一种理性的衡平机制;这有利于实现不同区域的发展均势,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危浪平博士生的《论司法预算编制的优化》主张以司法预算编制为出发点,以司法主导编制决策权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司法预算审批、执行、监督等一系列改革;作者着眼于司法预算的司法公正导向,从司法预算编制的现状出发,分析解读了司法预算编制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中蕴含的司法与行政、权力与责任、事权与财力的关系,并提出了司法对预算编制决策的主导权,引入了部门预算、增量预算和绩效预算的理念方式方法,从而促进司法财权与司法事权的统一和司法权力的合理回归。袁建刚博士生的《最优刑罚论:罪刑关系的辩证重构》探讨了刑罚裁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问题,主张通过科学的理论工具重构罪刑关系,认为刑罚的适用应当在震慑犯罪和回归社会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章程博士生的《论我国继承法上的遗产范围——“合法财产”的立法史与解释方法》通过立法史的回顾,说明了合法的概念其实与经济体制的变迁相关,合法概念变迁的背后所隐藏的是民法从经济宪法转向纯粹私法的过程;并且,合法财产的概念是否成立应该遵循基本权限制的方法论进行思考。李运杨博士生的《所有权保留制度的解构与重构》从我国所有权保留制度的困境着手,通过以买卖交易为例考察所有权保留制度,对所有权保留制度进行了解构与重构。 |
 |
相关图书 |
 |
|